近年来,海西州面对地广、人稀、多民族、居住分散的实际,积极打造了“百姓宣讲大篷车”“红旗峰大讲堂”“神湖源”志愿服务宣讲队等10支理论宣讲特色品牌,积极培育理论宣讲新人,探索基层理论宣讲的新载体、新模式、新方法,使党的创新理论源源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四大”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不断发挥品牌效应,锻造升华理论宣讲长板,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内容打磨、方式创新、成效提升等方面,补齐基层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宣传宣讲实效。
着力抓好宣讲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按照就近、就地原则选拔推荐宣讲员,把党校教师、热心的志愿者、基层农牧民群众作为宣讲队的基础和源泉,定期进行学习培训,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高素质的、由各界人士参与的宣讲队伍,营造出“人人都是宣讲员、你讲我讲一起讲”的良好氛围,成为基层宣讲的生力军。如“百姓宣讲大篷车”、都兰县香加乡青年民兵宣讲团、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秦腔业余剧团理论宣讲队主要以农牧民群众为主,这些群众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德令哈市“巴音河畔”青年理论志愿宣讲队、乌兰县“红韵乌兰”理论文艺宣讲队、天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神湖源”志愿服务宣讲队都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注重发挥志愿者队伍在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使宣讲工作更“走得出去、说得清楚、讲得生动”。
着力抓好内容贴近基层,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在完成必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式”选题、“菜单式”点讲方式,根据基层干部群众需求,把他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宣讲菜单进行调配,派出相应的宣讲员解疑释惑,满足不同群体的思想需求、理论需求和文化需求。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宣讲选题将涵盖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卫生保健、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各级领导干部重点宣讲党的全会精神,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解读理论知识,民生部门为大家宣讲《民法典》《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民生政策法规套餐,普通百姓为大家讲述身边故事,老党员、老干部为大家讲述革命历史,实实在在将党声政声民声广泛传播,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真正架起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和纽带。注重发挥网络的力量,打造了“海西宣讲”“党课开讲啦”等网络宣讲品牌,德令哈市人社局“人社政策小课堂”覆盖面也较为广泛,深受群众喜爱。
着力抓好宣讲方式创新,解决好“扫盲区”的问题。面对农牧区存在一些居住地较为偏僻、通讯信号较弱、交通不便的牧民群众,以及棚户区、农民工集聚地、敬老院等集中的流动从业人员、空巢老人、家庭主妇、宅男宅女等“宣讲盲区”,充分发挥各级宣讲队伍民间艺人和基层宣讲干部的作用,发挥走进去“宣”学、马背上“送”学、蒙古包“讲”学的“三学”模式,深入牧区将党的声音传播到传递到田间地头、活动广场、社区街道,甚至是百姓家里,采取鲜活的宣讲方式将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国际国内形势送到“家门口”,让偏远牧区的群众及时听到党的声音、知晓党对牧区的最新政策,实现了基层理论宣讲全覆盖,大大增强了理论宣传宣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都兰县香加乡青年民兵宣讲团为了将2022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及时传达到位,宣讲员们跋山涉水深入牧民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文件精神中蕴含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及时传递到每一位牧民群众家中,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达牧民群众的心中。
着力抓好宣讲实际成效,解决好“虚化实”的问题。全州各级理论宣讲特色品牌队伍用身边最朴实的故事感动人,将政策法规化作鲜活的民生套餐,把文化放进现实生活之中去酿造,让良善的涓涓细流汇成宏大的正能量,通过领导带头将理论宣讲延伸到社区、田间地头,进一步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的自觉性,从而影响和带动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转变;通过“三下乡”等宣讲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牧民解决农药选购、复合肥真假鉴别、农机使用等实际问题;通过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宣讲,干部群众提升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乱扔杂物、乱吐痰、乱张贴等现象明显减少,文明创建成效逐步显现,全州“五星级文明户”覆盖率达50 %以上,文明乡镇覆盖率达80%以上,文明村(社区)覆盖率达到56%以上;基层宣讲员在开展法律法规宣讲的同时,主动帮助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和邻里纠纷,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先进典型讲述先进事迹,带动更多群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党的伟大事业中,在不懈追求中创造价值,在勇于担当中绽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