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频道 国社@青海 本网原创 要闻 人事 廉政 政务 富媒体 光影青海
新闻

在祁连山,与“猫”相伴

2022-08-18 15:45:28 |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8月18日电(卡娅梅朵)初秋的祁连山满目苍翠,一望无际的绿色在眼前铺展开来。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植物资源、多变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乐园。

  “这就是之前在朋友圈刷屏的五‘猫’同框画面,相信大家一定看到过。”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孔玥峤正在展示一段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而她口中的“猫”,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

  孔玥峤(左)和生态管护员正在介绍5只荒漠猫同框的视频。新华网 卡娅梅朵 摄

  今年23岁的孔玥峤,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她与荒漠猫的故事,要从3年前说起。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荒漠猫专项调查,孔玥峤就是其中一员。

  “荒漠猫是我国唯一的特有猫科动物,在青海、四川等地有分布,但很少有团队开展系统调查。”据孔玥峤介绍,为充分研究荒漠猫个体活动情况,经有关部门批准,2021年,研究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门源片区捕捉到10只荒漠猫个体,为它们佩戴GPS卫星定位追踪项圈。

  孔玥峤和生态管护员正在查看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的相关数据。新华网 卡娅梅朵 摄

“通过分析回传数据,我们就可以知道荒漠猫喜欢栖息在什么地方,又是在什么时候选择离开,甚至知道它们会选择什么时间段穿过马路,进一步分析人类活动对它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孔玥峤说,如今,团队的研究内容已扩展到了荒漠猫“喜欢吃什么、什么时候出门、出门干什么”等,通过了解其生态行为,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

  “荒漠猫看起来和家猫一样呆萌,但性情凶猛,不易捕捉,想看到它的真面目非常难。”在孔玥峤参与研究的3年间,她能近距离“吸猫”的次数,屈指可数。但这些“小家伙”,也给过孔玥峤一些惊喜。

  孔玥峤和生态管护员正在野外沟通工作。新华网 卡娅梅朵 摄

“记得有一次是在冬天,我们一整天都在野外回收红外相机,没有时间赶回县城,就只能坐在雪地里吃饭。突然,有2只荒漠猫从林子里走了出来,看了我们几眼,又跑走了。”这次难得而短暂的“会面”,令孔玥峤记忆犹新。

  在她看来,荒漠猫至今都保持着神秘,也不断吸引着她想去探索。“每一种动物的存在,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只有我们足够了解它,才能更好保护它。”孔玥峤说。

  伴着夕阳,孔玥峤正在和生态管护员交流工作。新华网 卡娅梅朵 摄

  在距离孔玥峤所在的老虎沟管护站400多公里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孔玥峤的导师王大军,正在研究居住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另一种“大猫”——雪豹。作为祁连山高山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雪豹种群健康状况代表着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优良程度。

  2021年11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北京大学王大军博士团队组成工作组,赴天峻县苏里乡开展雪豹卫星追踪工作。整个过程历时45天,共设置11个捕捉点,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1月9日在天峻县苏里乡境内成功捕捉2只雪豹个体,并完成阶段性卫星追踪工作。

  王大军(右一)正在讲述开展雪豹卫星追踪工作中的经历。新华网发

  “准确掌握雪豹种群分布、个体生活史、种群繁殖及生存维持机制等生态学信息,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过程中的经历,也在不断刷新王大军对雪豹的认知。

  “好像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雪豹是一种猛兽,但恰恰相反,我所看到的雪豹,总是迈着优雅的步伐,表现出惬意的姿态。”王大军说,这展现了野生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掌控,说明这一地区十分适宜雪豹生存。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境内拍摄到的雪豹。(资料图)新华网发(鲍永清摄)

  “我时常觉得,与其说是我们观察雪豹,不如说是雪豹在观察我们,它观察我们,比我们观察它要容易得多。”据王大军讲述,有一次,团队追踪到一只雪豹的身影停留在山间,但远远望去,只有一条尾巴露在外面。通过摄影设备拉近画面,才发现原来那只雪豹的双眼也正在透过岩石的缝隙,观察着他们。

  王大军说:“很多时候,通过定位,我知道它离我很近,却怎么也看不到它。但我知道,它看见我了,我希望它能够多观察我,这对我们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跟踪雪豹,王大军团队发现,处于青藏高原、河西走廊过渡地带的祁连山南麓,雪豹种群的密度比预想的高出很多。“在雪豹身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奥秘,我们的研究和认识才刚刚开始。”王大军说。(完)

[责任编辑: 马洪婷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