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德县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规划引领管控作用,统筹产业发展要素,合理安排土地资源,从用好存量、增加后备、预留指标等方面狠下功夫,差别化配置“三河、四沟地区”资源,促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紧紧抓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窗口期,结合用地实际与城规特点,以构建“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单元+特色小镇”的乡村空间发展格局为目标,及时调整《贵德县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沿黄、北部乡村民俗文化、南部高原农牧三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精细谋划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特别在产业发展布局中增加了千户营养水项目、麻巴中华蜜蜂繁育基地及蜂产品加工、常牧镇牛羊肉深加工等项目,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预留建设用地指标,切实保障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目前,已落实600万元资金启动了30个村庄规划编制,通过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找准各村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奠定更加长远的基础。
“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项目。为精准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全面摸清各乡镇特别是“四沟”地区闲置地块,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统筹布局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切实解决项目用地问题,避免产业项目过度向县城周边集中,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依托拉西瓦镇基础条件优势,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182.7亩,投资1580万元实施了卫当口养殖场项目;立足新街乡季节性区域性特征,投资838万元实施了乡村振兴农产品仓储冷链基地、脱水蔬菜加工厂等建设项目;注重挖掘河西镇自然潜力,复合流转土地1700余亩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集民宿、赏游、餐饮、研学、采摘为一体的“美地花田”生态旅游区,2021年,团结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美地花田景区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地尽其用”发展设施农业。为更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积极落实设施农业用地相关政策,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的分类使用管理制度,落实“进出平衡”机制,合理确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上限,有效保障了合理用地需求。以投资2.52亿元建设的常牧镇龙根生态牦牛养殖示范基地为例,综合考虑后期利用,占地600余亩配套牛棚、管理用房、饲料加工及库房等附属设施,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突出产业要素联动,流转尼那、曲卜藏两村土地151亩,投资3070万元实施冷水鱼陆基养殖项目,进一步延展了土地发展空间。
“开荒扩地”拓展产业空间。为加快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推动乡村由卖原子号向卖制成品转变,保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深化内部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后争取实施了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巴卡台农牧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河东乡查达村和阿什贡村集体土地开发等项目,新增耕地面积1万余亩。高效利用河东乡15个村200余亩荒地,投资3050万元打造了农业产业孵化基地,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同时,麻吾露天蔬菜种植基地流转荒地1200余亩综合性耕作红笋,着力提升耕地地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更多农牧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侯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