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互联网+新业态”思路,融合绿色算力生产要素,加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特色经济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一小坨面被师傅拉成1000多根面条”“到海东必须要吃的三样东西”“青海人戒不掉的洋芋”“青海拉面光粗细就分7种”等话题很快就霸榜热搜,并引发关注和讨论。
海东是拉面的发祥地,4000年前的“喇家第一碗面”,赋予了青海拉面深远的历史维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一碗小小的拉面不仅成就了一个百亿产业,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揉、甩、绕、溜……经过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光滑的面团在马尔沙师傅的手中完全抻开,拉出一根根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的面条。
该中心融合了技艺展示、培训教育、数据整合分析、产品展销等多元化功能,致力于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传播、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拉面产业园区。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为“青海拉面未来可期”的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新千广场拉开帷幕。
此次推介会旨在搭建起两地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深化苏青两地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文化旅游往来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促进两地文旅市场共同繁荣发展。
记者从青海省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获悉,截至3月底,海东籍人员开办拉面店总数达2.85万户,拉面从业人数16.9万人。一季度实现经营性收入40.26亿元、利润13.92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15.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分别为1.0%、1.3%、3.6%,总体表现稳中向好。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美食版图上,青海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在都市繁华的大街小巷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青海拉面不仅成功落地生根,更在品牌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拉面人为了摆脱贫困走出大山,到东部沿海城市开起了拉面馆,亲帮亲、邻帮邻,用一碗“青海拉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创造了“拉面经济”的奇迹。
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将于4月13日至18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海口市)举办。连日来,青海省扎实推进参会参展各项筹备工作,组织12家企业参加此次消博会。
今年一季度,海东市品牌培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就业之本、品牌之魂、产业之基、能力之要,加大协调服务,做好品牌建设、劳务协作,引导更多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扩大就业创业。
作为引领全市地方品牌产业发展的重要部门,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将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宏。
近年来,海东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乐都紫皮大蒜、互助八眉猪、民和羊肉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青海拉面、河湟刺绣、互助家政、高原电建等一批劳务品牌,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讲座从国内外大量真实的意识形态工作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贴近实际,主要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制度性文件、意识形态责任制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如何扎实落细“规定动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讲授。
今年,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将从四个方面持续大抓拉面、抓大拉面的发展定力,深入实施拉面全产业链提档升级行动,努力把拉面产业打造成化隆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朝阳产业。
4月15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绿洲生态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高原工匠”拉面人韩玉龙为大家展示拉面绝技,面团在他的手中被塑造成各种粗细宽窄不同的面条。更令人叫绝的是韩玉龙拉的最细的面条可以在一个直径约两毫米的针孔内穿过四十余根。
记者从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获悉,截至2023年12月底,海东市新开拉面店581家,新增就业人员2402人,总户数达2.83万户,从业人员16.84万人,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160.26亿元、利润55.5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61.89亿元。
4月17日清晨七时三十分,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四千年喇家拉面店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同行业的人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开始全新的一天。
海东市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总基调,以打好“翻身仗”的坚定决心攻坚克难、补短板、强弱项,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发展,有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整体工作态势稳中向好。
始于化隆的青海拉面,经过3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走向全国。如今,青海化隆人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8万家,在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开设拉面店100余家。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化隆县拉面经济实现利润36.9亿元,全县依托拉面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将拉面产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代表性产业和实现群众转移就业、推动群众致富增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1月5日,记者从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为促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厅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拉面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技能培训、人才评价、行业评优工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拉面产业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拉面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在化隆人成功经营拉面馆的示范带动作用下,青海各族群众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天津、杭州等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馆。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拉面经济”作为青海东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加以扶持,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清晨,阳光熹微,店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对于当地人来说,美好的一天来自于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
他,曾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的放羊娃,是数十万走出大山外出创业的拉面人之一,也是爱好文学的业余诗人,但如今却是一名人民调解员。
马学明的团队将原本门店后厨中的拉面流水线,搬到了灾区,为受灾村民现场做拉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受灾村民的吃饭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所在的村是一个“拉面村”。苏呼撒村1200名村民通过在全国各地开拉面小店实现就业致富。据统计,该村村民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开设“拉面小店”367家,而马世功此前也曾是一名“拉面小店”店主。
用海西的牦牛肉熬制鲜汤、贵德的小麦粉和面、循化辣椒和互助菜籽油熬制油泼辣子……3月7日凌晨4点,全国两会海南省代表团驻地,唐子晴和几位青海拉面人忙活起来。“这是第一次和海南代表团的餐饮团队交换服务,得将我们青海拉面形象展现出来。”
为推动全省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青海省循化县农商行会同有关部门为在上海经营的青海省籍拉面经营者发放1500余万元信用贷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循化县在全国各地的爱心拉面人士纷纷表示:“让受灾群众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不挨冻”。
4000年前,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一碗面,虽已风干,却凝结了先民的生存智慧。
地震发生后,在全国各地的化隆籍拉面群众情系家乡、心系同胞,闻令而动,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再次彰显担当精神、展现奉献风采。
近日,化隆县品牌局积极协调对接农行化隆县支行为省外开拉面店群众提供“上门放贷”服务,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1日午后,气温零下6摄氏度,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一碗碗热腾腾的拉面为灾区民众驱散寒意。
震后不久,一顶顶蓝色、白色的帐篷在安置点支起来,物资也源源不断地分发下去,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赶到震区,受灾群众的心也慢慢定下来……
2002年,喇家遗址出土了一个碗,里面盛满了面条形状的实物。经科学鉴定,是喇家遗址先民用小米粉压制而成的面条食物。这个发现,让世界对面条的认知往前推进了两千年。这碗面的出土,也记录了4000年前生活在高原上的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
拉面摊上店主马俊海一边忙碌着指挥工作人员,一边揉面拉面,他告诉记者:地震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他就组织店里的家人和工作人员把炊具、桌椅、餐具搬到街头为周边群众做起“爱心拉面”,早上七点钟就开始为群众提供免费供餐服务,一直忙碌到晚上八九点。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根据最新出台的《关于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将围绕原料生产、汤料制作、辅料配制、拉面制作、冷链物流、卫生防疫、服务质量等,加快拉面产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数字显示:青海省近20万人从事拉面经营,门店数量3万余家,拉面店遍及全国300多个城市。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介绍,如今,青海拉面店在其他城市开店的同时,也铺设了一部分大美青海特色绿色专柜,将青海土特产带出去,一方面增加拉面店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宣传青海。
记者从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专场发布会上获悉:江苏和青海自2016年开始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双方在消费帮扶和劳务协作方面特色更加鲜明。青海做响“青海拉面”劳务品牌,目前已进驻营业11所高校和1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带动就业60人以上,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1400万元以上。
海东市创新探索“枫桥式工作法”背景下的跨域矛调,为18万省外拉面大军树立起一道靓丽的法治“枫”景线,彰显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温情守护。
近年来,海东市本着“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经济”的宗旨,着力在人才引领拉面产业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从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人才培育、强化政府服务三个方面点燃转型升级“新引擎”。
10月21日早晨,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海东市体育中心内人声鼎沸,一场饕餮盛宴即将“开席”——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吸引着八方宾朋相聚在河湟大地。
“将彩陶纹样绘制于拉面餐具之上,塑造拉面小人IP形象,将餐具、礼盒赋予独特的吸引力与生命力。”这是青海大学师永仓团队的设计作品“青拉陶韵”餐具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
10月20日,海东市举办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选手理论培训会,来自全国32个省份72组参赛队伍、裁判员及裁判长共25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拉开了本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的序幕。
秋日的高原,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10月21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体育中心,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全国的赛事,拉面的盛会。金秋十月,来自全国31个省72支代表队的高水平拉面人相聚河湟大地,献上一场关于青海拉面的盛宴。
青海省海东市能成为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的东道主,说明海东在全国拉面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全社会和业界充分肯定和普遍认可,可贺可喜。在此之余,如何以此为契机,将这一赛事打造成海东新名片,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从“4000年前的一碗面”被发现开始,海东致力于用一碗面讲好拉面故事,弘扬拉面文化,这碗4000年前的拉面无论是对海东拉面产业的规模、力量、档次,还是在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建设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10月20日至21日,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将在海东市体育中心举行。为了办好这场大型赛事,海东市各相关部门、县区扎实有序推进场地建设、风貌整治、志愿服务、安保维稳等各项赛事服务工作,以最佳状态迎接大赛的到来。
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开赛在即,这意味着中国拉面产业从青海层面“自我较量”跨入了在全国范围“对决天下”的新时代,开启了“国”字号赛事的序幕。
提到绣花针,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线,在人们的想象中,无论如何都无法让拉面与绣花针挂钩,但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却有一个人,凭借精湛的技术,将40多根面条穿进了2毫米的针眼里,这种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批怀揣致富梦想的海东农民开始走出大山创业,到省外开起了拉面馆。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起步,借助“亲帮亲、邻帮邻”的经营方式,海东人开办的拉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拉面、下面、捞面、舀汤,半把蒜苗,再浇上几勺辣子油,不到5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化隆拉面就端到了客人面前。
今年以来,海东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四张金色名片,着眼工会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契合点,广泛组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性的竞赛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9月20日至21日,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将在海东市体育中心举行,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拉面产业技术人才,提升拉面产业整体形象,助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家进来尝一尝化隆拉面,牛肉汤底浓郁,拉面筋道,保证你们吃了忘不了……”一声声吆喝从柬埔寨金边的一家“化隆拉面馆”中传来。
7月24日,青海省海东市区域公用品牌——“青海拉面”品牌形象店首店,在日月山高速服务区亮相授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化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陈道霖出席发布活动。
记者从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获悉,截至6月底,海东市新开拉面店246家,新增就业875人。其中,国外新开拉面店3家,新增就业15人,总户数达2.79万户,从业人员16.7万人;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79.37亿元、利润27.42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30.58亿元,落实拉面贷7840万元。
当我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为生活奔波的拉面人却迎来了早上最忙碌的时段,熬制汤底、和面、准备食材,只见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
6月15日,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今年以来,海东市依托“拉面之乡”独有的发展优势,积极应对三年疫情对拉面产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将拉面经济作为全市特色产业品牌战略,统筹做好政策研究、品牌培育、产业促进、资金支撑、能力提升、服务保障等工作,持续擦亮青海拉面“致富面”“团结面”“幸福面”的金字招牌。
5月10日,青海省第四届拉面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开赛。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喇家遗址曾出土4000年前的一碗面条状遗物,被称为“世界第一碗面条”;30多年前,一批青海面匠走出大山,以拉面犒劳味蕾,创造百亿产值。
为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5月9日,以“品牌与创新——青海拉面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的青海省2023年新时代拉面产业发展论坛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举行。
清晨的黄河水面上,雾气还未散去。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街头小店里,几口大锅热气氤氲,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端上桌来。
5月10日,青海省第四届拉面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将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中心广场举行。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青海大力发展“拉面经济”,闯出了一条西部地区向贫困宣战的创业之路。如今,“拉面经济”已成为青海重要的劳务输出品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活在海东市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因拉面产业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赴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深入一线察民情、听民意,解难题、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时值中午,正是用餐时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新一路的西部金穗牛肉面店内,就餐的顾客满满当当,一片忙碌红火的景象。
穷则思变。凭借着拉面手艺,上世纪90年代,山根村人开始走出大山,出省务工挣钱。
一碗香喷喷的青海拉面,一罐爽口的民和软梨饮料……每到中午时分,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政府机关食堂的青海拉面供餐窗口就会排起长队。
今年以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科学调研分析研判,加强运行调度,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全力推动一季度“开门红”。
三月春风暖。又是一年春季到来,劳务市场开始活跃,随着就业“春风行动”的陆续开启,各种“岗前培训”也如雨后春笋。
经过多年打造,“化隆拉面”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响亮品牌,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县域拉面经济产业发展,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与县内金融机构联系协调,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
冬日的雪花覆盖了渐渐沉睡的大地,但明媚的阳光却照亮了村民渴望学习一项技能,走出大山去创业的心。
2022年以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工作布局和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精心部署,狠抓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重点项目及文体旅各项工作,取得了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